五臟都要調好一口氣
常言道:“人活一口氣”,氣在人的生命活動中占有極高地位。當人們感覺疲勞時,便會認為氣虛了,氣和氣虛早已成為一個大眾化名詞。從中醫(yī)角度看,氣和氣虛是什么?五臟出現(xiàn)氣虛癥狀是否也不同?
氣是一個古老的哲學概念。就人體而言,氣是構成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最基本、最重要的物質,由腎中精氣、脾胃消化吸收所得的水谷精氣和肺吸入的大自然清氣結合而成,能推動氣血、溫煦機體、防御外邪、固攝真氣和氣化津液。一旦氣虛損,就會出現(xiàn)臟腑功能衰退、抗病能力低下等病理和證候,就叫氣虛證,表現(xiàn)為面色蒼白、皮膚少華、精神倦怠、氣短懶言等。
氣虛是一個總的概念,由于氣分藏于五臟,氣虛證也隨臟腑不同而各具特點,治療方法各異。
心氣虛證。心臟主管血液運行和精神。一旦出現(xiàn)心氣虛證,可表現(xiàn)為心慌,勞則加重,精神恍惚、語無倫次、悲傷欲哭、失眠健忘。此類癥狀應注重補益心氣,可服用生脈飲(由人參、麥冬、五味子三味藥組成)或安神定志丸。
肺氣虛證。肺主管氣的運行、呼吸出入。一旦出現(xiàn)虛證,會有咳喘有痰、胸悶氣短、聲音低怯、容易出汗、感冒等表現(xiàn)。這類患者可服用四君子湯,即用黨參或人參10~15克、炒白術10克、茯苓30克、甘草3~5克,熬在一起,補益肺氣效果較好。
脾氣虛證。脾臟主要負責飲食的消化吸收,脾虛者食欲減退、脘腹不適、大便稀薄、四肢酸懶,可服用補中益氣丸、六君子丸(黃白色水丸,味微苦,成分主要為黨參、白術、茯苓、半夏、陳皮、甘草),有助補脾益氣。
腎氣虛證。腎臟專管人體骨髓、腦髓和精血,男性、女性都可能出現(xiàn)腎虛。腎虛者可能出現(xiàn)腰膝酸軟、月經稀少、小便淋漓、呼多吸少等問題,建議這類人通過服用金匱腎氣丸(黑褐色水蜜丸,味酸、微甘、苦),有助補腎益氣。
肝氣虛證。這個概念目前很少提及,中醫(yī)認為,肝氣不足的人容易兩肋不適、筋脈不柔、屈伸不利、四肢發(fā)冷、腹痛、視物不清。治療肝氣虛證,可選擇補肝湯,取當歸、白芍、熟地各10克,以及川芎、炙甘草、木瓜、酸棗仁各6克,水煎服,每日一劑。
另外需要強調,氣虛證多與先天不足、后天失養(yǎng)、年老久病或勞傷有關。日常應注
意補充營養(yǎng)和恰當運動,增強體質;避免過勞,作息規(guī)律,有病早治,以減少氣的消耗。
版權聲明:凡注明“來源:中國西藏網”或“中國西藏網文”的所有作品,版權歸高原(北京)文化傳播有限公司。任何媒體轉載、摘編、引用,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,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。
-
起居有常!跟著《黃帝內經》學養(yǎng)生
隨著生活水平提高,人們也越來越明白養(yǎng)生保健的重要性。但是電視上很多養(yǎng)生節(jié)目、各種保健品廣告在利益驅使下并未向大眾介紹正確的養(yǎng)生知識。[詳細] -
亂吃中藥,反而傷身
近年來,不少人開始追求中醫(yī)養(yǎng)生。說起中藥,也有人認為中藥意味著純天然,就算治不好,起碼也治不壞。真的這樣簡單嗎?[詳細] -
這些穴位對心臟好,越按越健康
中醫(yī)里面,按摩人體穴位被視為一種非常好的保健方法,能疏通經絡、通達氣血、調整陰陽。對于心血管病患者而言,按摩下面穴位對疾病控制有幫助。[詳細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