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子星探測器揭秘物質落入黑洞“恐怖瞬間”
英國《自然》雜志9日封面刊登的一項天體物理學研究稱,在物質被黑洞逐漸吞沒的過程中,X射線暴的演化會受到黑洞附近一個致密冕區(qū)的控制。這是美國科學家利用國際空間站(ISS)儀器對黑洞系統(tǒng)進行觀測后,為物質落入黑洞系統(tǒng)瞬間黑洞行為提供的全新見解。
物質落入黑洞時會釋放出高能的X射線暴,而對這種暫態(tài)的探測,可用于研究整個系統(tǒng)的演化。不過,這些明亮的耀斑究竟是產生于冕——吸積盤(由落入黑洞的碎片形成的環(huán))上方的致密區(qū),還是產生于吸積盤自身,長久以來在天文學界一直存在爭議。
2018年3月,科學家新發(fā)現(xiàn)了一個名為MAXI J1820+070的黑洞暫現(xiàn)源。美國馬里蘭大學研究人員艾林·卡拉及其同事,通過國際空間站的“中子星內部組成探測器”(NICER)對X射線的輻射演化進行了監(jiān)測。
研究團隊發(fā)現(xiàn),在暫態(tài)出現(xiàn)后,黑洞周圍的冕會發(fā)生收縮,而吸積盤的大小卻變化不大。研究人員認為,觀測結果表明,是冕的收縮而不是吸積盤大小的變化導致了這些改變的產生。
“中子星內部組成探測器”安裝在國際空間站上,主要任務就是研究最致密的一類宇宙天體。該探測器長于測量宇宙X射線源變化,即所謂“X射線時變”,其相關研究不但將揭示中子星內部的奇異物質狀態(tài),還有助于人類探查星體表面和內部物質組成。
版權聲明:凡注明“來源:中國西藏網”或“中國西藏網文”的所有作品,版權歸高原(北京)文化傳播有限公司。任何媒體轉載、摘編、引用,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,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。
-
巨大黑洞周圍磁場首次測定
日本理化學研究所與國立天文臺等機構的聯(lián)合研究小組觀測到巨大黑洞周圍存在高溫等離子冕電波放射現(xiàn)象,并首次成功測定了黑洞冕磁場的強度。[詳細] -
近鄰宇宙星系發(fā)現(xiàn)中等質量黑洞候選體
記者從中國科大獲悉,該校天文學系王挺貴小組在近鄰宇宙的無核球棒旋星系NGC 3319中心發(fā)現(xiàn)中等質量黑洞候選體,為超大質量黑洞種子的形成機制提供了重要線索。[詳細] -
原初黑洞幾時有?
黑洞大概是宇宙中最神秘的事物之一。它如同一個貪婪的胖子,體重巨大,吞噬任何從它附近經過的東西,包括光線。[詳細]